欢迎光临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办公室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诊改学习材料之六(2024)《聚焦关键办学能力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

诊改学习材料之六(2024)《聚焦关键办学能力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

各教学部门:

现把诊改学习材料之六(2024)《聚焦关键办学能力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转发给你们,望安排所在单位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

                                             诊改办

                              2024.4.16

聚焦关键办学能力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

节选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41607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16/content_637899.htm?div=-1

 

围绕“三个一线”开展专业课程改革

     《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十大领域之一,其中先进农机装备、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是重点发展对象。为服务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受教育部委托牵头本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

一是基于智能农机生产一线需求,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本领域团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发现农机装备产业正向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快速迈进,传统的农机已逐步被高端智能农机所替代,企业急需既懂农机又懂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交叉融合型复合人才。需要对原有核心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构建“精应用、精维修、精设计、懂管理、善创新”的核心课程体系。为此,本领域团队精准对接农机装备领域关键职业能力,引入自动导航、智慧农场、新能源农机等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进行12门专业核心课程方向的改革与建设,其中相当一部分核心课程,如智慧农场、新能源农机方向等是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首次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全新课程,还有一些课程将根据行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需求做较大调整和优化。

     二是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围绕“四变”开展课堂革命。本领域团队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参与学校一起探讨农机装备领域专业课程改革的课堂要突出“四变”: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中心”,由“知识传授”变为“自主探究”,由“按部就班”变为“按需教学”,由“普适内容”变为“新技术融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同时,利用虚拟教研室,开展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研讨。

三是立足创新一线搭建平台,“产学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建立一批学生主导的创新工作室,强化学生农机装备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带项目入驻创新工作室。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施,探索“1个创新工作室+N个导师+N个学生”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等在科研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能力和精神。教师通过带学生,能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同时提升自身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面向产业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

    《中国制造2025》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以实现“工业母机”等制造装备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受教育部委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本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征,构建了“制造与工艺—加工与测量—控制与检测—装调与改造—集成与互联”等五大关键环节,开发了14门课程和5项典型生产实训项目,增强了本领域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是聚焦产业建课程,形成课程改革新模式。课程建在产业链上。围绕企业需求,通过深入走访华中数控等行业龙头企业,了解本领域人才需求,清晰定义高技能人才画像。基于知识和能力图谱合理确定与关键职业能力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结构与装调、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作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会设计、会制造、会控制、会装调、会集成”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是聚焦优势提质量,发挥示范引领新效应。优化课程开发流程。课程开发遵循职业性原则,通过对职业岗位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度解构,绘制知识和技能图谱。完成了82门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掌握了本领域课程学校实施现状。通过跟岗调研挖掘、收集企业关键岗位生产工单、工艺流程资料等,掌握了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加工等关键技术、工艺及产业发展趋势,为本领域课程改革试点提供了保证。

    三是打造教学情境新形态,形成实训项目新样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学训结合、做学相融的课堂教学组织创新,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中,不断提升技术,熟练技能。同时,面向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先进应用技术,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吸收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实现课程建设成体系、成规模、成结构。基于真实技术研发项目生成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的同步。通过多方研讨、专家论证,完成本领域课程建设指南、14门课程标准以及知识技能图谱,在云创平台建设了14本数字教材样章,开发了220个动画、视频等资源,完成了5个典型生产实训项目平台设计,为后续教学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携手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航空航天装备(飞机、航空发动机、北斗导航卫星)是国之重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开展本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一是对接产业技术前沿完善专业体系。聚焦航空航天装备领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智能制造以及“无人机+/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前沿,根据行业、产业、企业调研和全国航空类专业开办情况,精准定位与领域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最相关的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6个专业。以“产业链—能力链—专业链—课程链”为抓手,通过“聚焦产业技术链、立足新技术方向、凸显能力本位”完善专业体系,并以此为牵引,拓展和丰富现有专业课程。

    二是跟岗挖掘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和数字教材。通过深入调研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技术链,重构了基于技术链及应用场景的13门核心课程。为确保将企业典型生产场景和工作任务转化到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材建设中,组织各课程团队“零距离”深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头部企业跟岗,挖掘企业典型真实生产应用场景和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知识、技能清单,服务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技能人才培养。

    三是虚实结合打造多工作场景实训条件。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依据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相关管理规定,按照“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原则,将企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高逼真的虚拟仿真训练环境,对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工作场景、流程和步骤进行仿真,解决其设备“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以及演示操作过程“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问题。

    四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三教”改革。联合头部企业技能专家、教研专家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企业技术设备资源,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的操作流程、设备维护等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搬家”到数字教材并生动化、个性化、交互式呈现,实现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学习和练习。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准化的管、智能化的评”的“三教”改革,真正适应时代要求使教育走向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

增强课程体系与产业匹配度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赛道。当前,其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产品技术呈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对技能人才提出了质和量的双重要求。受教育部委托,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本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联合比亚迪汽车等20家头部汽车企业,组建了16个校企“双元”课程开发团队,围绕如何增强课程体系与产业匹配度等问题,“解构重构”开发16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教材,打造6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及配套基地,打造本领域“五金”建设成果。

    一是开展调研重构课程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厘清了本领域高技能人才画像。分析了76个典型岗位、227个重点工作任务,结合产业升级需求,提出高技能人才应具有精湛技艺、工程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系统总成制造和整车生产中开展设计改进、工艺优化、工具改造等系列“改善”。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和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提出应当注重“融数汇智”,使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

    二是开发数字教材推动课程建设创新。基于“共享、联接、拓展”的理念开展虚拟教研活动,建立课程建设平台。遵循“强基固本、专创融合、多元衔接”解构岗位要求,以及校企共培“懂车强电、融数汇智、能测会修、精装擅调”高技能人才的逻辑,重构课程内容。紧扣行业和课程标准,以本领域汽车设计、工艺、制造、售后岗位的关键技术为依据,确定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考虑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融入,将企业重视的“提质降本”、数字化改造等融入教材开发,新开发近3000条生产过程虚拟仿真资源,增强数字教材的交互性。

     三是聚焦“数字+能力”打造“双师”队伍。改革试点项目为本领域“双师”队伍培养提供了锻炼平台。比如,搭建课程改革研学平台,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评课等,提升教师教学改革能力;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搭建企业实践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引导课程团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提升其技术创新和服务行业企业能力。

     四是打造“随企出海”能力输出职教模式。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出海“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海外建厂、产品海外运维成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现实需求。试点工作依托中坦汽车鲁班工坊等,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相关师资和技能培训,并与海外大学携手共建“海外汽车学院”,实施“中文+新能源汽车制造、维修技能”联合培养,探索了汽车“职教出海”模式。